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标准政策|《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解读

2025-08-06 10:31:13

来源:标准与标准化技术

浏览123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一、文件制定背景

  • 政策驱动

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鼓励发展市场主导的团体标准(《标准化法》2017年修订),需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团体标准组织规范化发展。


  • 实践需求

团体标准数量激增但质量参差不齐,需通过绩效评价提升标准质量、防止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


  • 国际接轨

推动中国团体标准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话语权,需建立与国际规则兼容的评价机制。


二、主要内容

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总分100分,分维度考核团体标准组织的综合能力:


  1. 组织管理能力(基础保障)

  • 战略规划:要求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目标、资源配置等)。

  • 组织机构:设立决策机构(理事会等)、协调机构(秘书处等)、编制机构(技术委员会),强调开放透明。

  • 制度建设:涵盖标准制定程序、知识产权管理(专利/版权/商标)、文件管理、申诉机制等。

  • 合规性:需符合民政管理、收费规范、知识产权法规,严禁排除市场竞争行为。

  • 关键点:专职人员≥3人,能力资质要求(0.5分/人,满分3分)。


2. 专业技术能力(核心支撑)

  • 产业动员能力:调动产业链参与标准制定(1分)。

  • 专家与技术平台:国家级/国际专家(最高3分)、省部级专家(最高2分);国家级技术平台(0.5分/个)、省部级平台(0.2分/个)。

  • 创新成果转化:专利披露(0.5分/项,满分3分);科研成果转化(国家级1分/项、省部级0.5分/项,满分5分);

  • 新产品/技术/服务转化(0.5分/项,满分5分)。


3. 标准研制能力(过程质量)

  • 人员能力:国际/国内标准化专家(0.5分/人,满分各2分)。

  • 编制流程:标准体系建设(2分);立项论证(1分);意见处理(1分);试验验证(2分);标准查重(一致性≤30%,基本条件)。

  • 工具与交流:信息化管理平台(2分);学术会议(最高3分);标准化出版物(1分)。


4. 推广应用能力(价值实现)

  • 标准可及性:自我声明公开(基本条件)、出版发行(基本条件)。

  • 宣传与试点:培训覆盖率(最高1分)、试点应用率(最高1.5分)。

  • 应用效果:政府采信(国家级1分/项、省部级0.5分/项,满分5分);市场应用(招投标/企业声明,满分6分);国际采信(0.5分/项,满分5分);合格评定应用(检测/认证依据,最高8分)。

  • 产业赋能:典型案例引领行业(0.5分/例,满分2分)。

  • 品牌建设:认证标志(4分)、品牌宣传(2分)。


三、工作意义

  • 引导规范化发展

通过量化指标约束组织治理、制度建设和流程合规性,遏制“僵尸标准”和违规收费。


  • 提升标准质量

强化技术创新转化(专利、科研)、标准编制严谨性(试验验证、查重),确保技术先进性。


  • 推动应用落地

将政府采信、市场应用、国际认可纳入评价,倒逼标准贴近产业需求。


  • 优化资源配置

为政策支持(资金、项目倾斜)提供客观依据,促进优质团体标准组织脱颖而出。


  • 增强国际竞争力

激励组织吸纳国际专家、参与国际活动,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四、实施要点

  • 数据时效性:评价依据“近3年”业绩(如标准发布、专利转化、活动开展)。


  • 佐证要求:材料需公开(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或可追溯(合同、证书、报告)。


  • 一票否决项:如管理合规性(民政处罚、抄袭标准)、技术要求低于强制性标准。


  • 差异化评分:区分全国性/地方性组织(如学术会议分值)、国家级/省部级成果。


总结

该体系是推动团体标准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效能”的关键工具,通过系统评价引导组织构建“管理规范—技术领先—应用有效”的发展闭环,最终服务于产业升级和国家标准化战略。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一些可进一步考虑改进的地方。该体系是引导性指标,并不是强制性实施,评价结果对于社会团体的约束性和应用性有限。在组织管理能力要求方面,明显会提高社团组织的运营成本,制定标准的核心关键在于标准制定过程遵循科学、公正、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而不是在于社团组织是否具备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编制机构、专职人员等完备组织结构。标准出版要求同样过高,标准正式发布后如何传递,属于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标准数字化大势所趋之下。这无疑增加了标准制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