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沙钢的车间,无人天车精准吊运、机械臂灵活焊接、5G巡检机器人穿梭其间……这座年产千万吨的钢厂,已不见“汗流浃背”的传统场景。 “智改数转”是江苏钢企转型的核心密码: 沙钢集团投入超百亿元打造“黑灯工厂”,炼钢效率提升20%,吨钢成本下降15%; 南京钢铁首创“JIT(准时制)+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客户线上下单,72小时定制化交付,从“论吨卖”转向“论克卖”; 中天钢铁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10万级设备数据,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5%…… 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传统制造活下去的“必答题”。 钢铁与生态能否共存?江苏钢企用行动作答: 梅钢片区将废弃矿坑改造为“滨江樱花大道”,厂区绿化覆盖率超35%,成为南京网红打卡地; 兴澄特钢研发全球首套“氢能炼钢”系统,碳排放直降90%,颠覆“火与铁”的千年法则; 全省钢企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100%,2023年吨钢综合能耗较五年前下降18%,相当于年减碳2000万吨。 同年,江苏省财政厅联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共同下达2.5亿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奖励资金,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1. 向“新”要动力: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不是“赶时髦”,而是重构产业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2. 向“链”要韧性:从“单打独斗”到与汽车、造船、光伏等产业“共生共荣”,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 3. 向“人”要未来:万名“钢铁工人”转型为“数字工程师”“碳管理师”,人才结构升级决定产业天花板。 江苏钢企的“焕新之路”,没有轰轰烈烈的“颠覆”,却在点滴革新中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工业革命”。 它告诉我们: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宝藏;转型升级不是“断腕求生”,而是“向新而生”。 当“硬核”钢铁遇见“柔软”创新,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崭新故事,正在长江之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