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本次两会,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会议,注定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在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国际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但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的重要时刻,世界和举国上下对两会都充满期待。今年形势怎么看、目标怎么定、工作怎么干?亟需两会指明路径、给出答案。
按照全国政协对提案要求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握民心民意的总体原则,何文波委员在广泛征询和深入调研基础上,经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反复论证、精心提炼,准备提交《关于实施“基石计划”提升我国铁素资源保障能力的提案》《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设的提案》《关于制定鼓励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优惠政策的提案》《关于实质性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立法的提案》等提案。
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设的提案
何文波委员非常关注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的跨产业合作问题。目前,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40%以上,而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只有5%-7%,钢结构住宅占比仅1%左右。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明确,各行各业都加快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中国建筑产业规模庞大、发展迅速,也面临着绿色转型的挑战和任务。其中一条有效路径就是广泛采用钢结构,特别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对实现建筑产业工业化、推行智能建造将起到巨大作用。在这一进程中,钢铁材料将充分发挥其高效、循环、绿色的特性。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的无缝衔接、绿色互动,对实现“双碳”目标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钢结构建筑具有绿色低碳建筑属性。与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可减少12%能耗、39%用水量、15%二氧化碳排放、6% 氮氧化合物排放、32%二氧化硫排放、59%粉尘排放、51% 固废;通过智能建造,建筑综合成本可降低20%以上;钢结构建筑寿命终结时,钢材可以回收利用,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的效果十分可观。发展钢结构建筑,既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还是钢铁资源战略储备的有效方式。
针对全社会对发展钢结构建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钢铁企业与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工程全产业链协同不足,致使钢结构建筑发展建造成本过高、钢材应用率低、供给方式局限等问题,何文波委员建议:
完善相关政策,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1、调整税费等政策。对于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在税收、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如要求经济适用房采用钢结构建设;拍卖商品房用地时,要求必须配套建造10%-15%的钢结构住宅;在建筑项目审批时,根据该建筑的碳排放量确定税率;将钢结构加工税率降至9%。
2、钢结构住宅采用套内面积交付。鉴于钢结构建筑用材强度高、构件体积小、可使用面积占比高,建议政府出台钢结构住宅采用套内面积交付政策,以充分体现钢结构建筑的优势。
3、取消钢结构建筑中人防工程或降低易地建设费用。鉴于人防工程建设会降低钢结构住宅建设进度,建议管理部门取消钢结构建筑中人防工程,或适当降低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用。
4、调整建筑防火规范。鉴于在建筑防火材料中,混凝土高于400℃就会被破坏,而钢结构一般要到800℃-1000℃高温才能融化,建议调整建筑防火规范,采用钢结构防火规范。
5、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并配套支持政策。全面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在鼓励安置房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同时,出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可提前预售、可取消隔墙、可分步分项验收等配套政策。
以标准化、智能化为抓手,完善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智能建造体系。
1、持续优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开展钢结构住宅标准体系及材料体系、建设体系的研究。建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集中组织钢铁制造、建筑节能材料、建筑标准体系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和生产规范,形成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
2、大力推广以钢结构为主体的数字化建造。在国家科技计划牵引下,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产品模型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建造。
3、搭建钢铁-建筑产业互联网协同平台。构建钢铁-建筑产业互联网协同平台,通过建筑产品定制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形成建筑业全新的生产模式,降低整体成本。
国家高度重视两会提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去年何文波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2个提案,一是《关于跨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提高国家重要金属资源安全保障度的提案》;二是《关于加强黄金珠宝业优秀民族品牌保护的提案》。两个提案经全国政协立案后转交承办单位。相关部门认真部署、明确要求、跟踪落实,提高了重视程度、增加了理解深度、加快了工作进度,较好达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的预期效果。相信今年两会通过委员们的建言资政和提案履职尽责,一定能够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