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JFE钢铁公司西日本制铁所(仓敷地区)方坯厂生产150mm×150mm的方坯以及φ175mm的圆坯,作为后续棒线材轧制工序的原材料。对于表面质量要求严格的用途,会采用对φ175mm圆坯表面进行全长、全周剥皮处理后的去皮圆坯作为原材料。由于线材制品是在热态下轧制,且轧制时容易产生晃动,导致轧制后进行表面探伤检查较为困难。因此,对作为前道原材料的圆坯进行表面缺陷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西日本制铁所(仓敷地区)方坯厂对去皮圆坯的表面缺陷探伤机进行了更新。本文重点介绍了此次更新过程中实现探伤性能提升的相关技术。
2方坯厂设备概况
2.1
剥皮生产线
方坯厂轧制的圆坯,会在剥皮生产线上进行表面全长、全周的剥皮处理,之后再通过表面缺陷探伤机进行自动检查。若发现表面存在缺陷,会使用砂轮机对缺陷部位进行研磨去除,然后再次进行表面缺陷探伤。只有被判定为无缺陷的圆坯,才会被运送至后续的棒线材厂。过去,表面缺陷探伤机一直使用涡流探伤仪(EC),但在2020年,为了提升探伤性能,将其更新为漏磁探伤仪(MLFT)。
2.2
表面缺陷探伤设备
图1展示了对圆坯表面进行检查的探伤设备概要。探伤时,让圆坯在回转滚轮上旋转,同时使励磁线圈和检测探头沿圆坯的纵向移动,以此实现全周检查。在使用涡流探伤仪时,励磁线圈会在圆坯中产生涡流,与完好部位相比,缺陷部位的涡流会发生变化。而使用漏磁探伤仪时,励磁线圈会使圆坯磁化,与完好部位相比,缺陷部位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探头检测这些变化,进而完成表面探伤工作。
3探伤性能提升的技术开发
3.1
探伤设备更新带来的探伤性能提升
通常而言,信噪比(S/N比)被用作衡量表面缺陷探伤设备探伤性能的指标。信噪比表示输出(Signal)与噪声(Noise)的比值,信噪比越大,意味着相对于噪声,缺陷信号的输出越大,因此,过检测情况较少,表面缺陷探伤性能也就越优异。要提高信噪比,就需要降低噪声。噪声的影响因素包括:1)提离值(检测探头与被检测材料之间的间隙)、2)表面粗糙度、3)被检测钢种、4)励磁频率。由于1)-3)无法进行控制,所以研究重点放在了4)上。
表面粗糙度所产生的噪声与探伤深度相关,探伤深度越深,就越能抑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从而降低噪声。作为探伤深度的指标,电流密度相较于表面降低至0.368倍时的深度——渗透深度值得一提。渗透深度与励磁频率的平方根成反比。漏磁探伤仪的励磁频率是涡流探伤仪的1/16,因此将涡流探伤仪更换为漏磁探伤仪后,渗透深度能够提升至约4倍,这样就可以在受表面性状影响较小的状态下进行探伤。
为评估探伤性能,在加工有人工缺陷的在线测试管(OnlineTestPipe,OTP)上进行了探伤测试。针对涡流探伤仪(EC)和漏磁探伤仪(MLFT),绘制出人工缺陷深度与信噪比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漏磁探伤仪(MLFT)的信噪比相比涡流探伤仪(EC)提升了约3-12倍,有了显著改善。
3.2
探伤方式变更带来的探伤性能提升
在线测试管(OTP)上的人工缺陷是开口的,且在深度方向没有倾斜。而自然缺陷可能是闭口的,或者在深度方向存在倾斜,所以即使自然缺陷与人工缺陷深度相同,其检测灵敏度也可能会下降。为防止因自然缺陷检测灵敏度下降而导致漏检,除了以往采用的Y方式外,还引入了θ方式。图3对缺陷相位和探伤方式进行了说明,图中灰色部分表示由缺陷产生的输出。在Y方式下,输出的Y轴截距就是漏磁探伤仪的图表输出;在θ方式下,输出的绝对值针对检测范围成为漏磁探伤仪的图表输出。当自然缺陷输出的相位倾斜较小时,Y方式下的输出会变小,导致缺陷检测困难。而θ方式只要在检测范围内,无论倾斜情况如何都会输出绝对值,因此,与Y方式相比,输出更大,更易于检测出缺陷。此次通过同时使用Y方式和θ方式,在自然缺陷检测中也能够获得与实际缺陷深度相当的缺陷输出,实现了缺陷检测能力的提升。
3.3
圆坯端部探伤探头跟踪性改善
需要探伤的去皮圆坯是轧制材料,在最前端的轧辊咬入时,由于输入侧的翘曲,前端容易发生弯曲。漏磁探伤仪(MLFT)在探伤时,是让圆坯在回转滚轮上旋转进行检测的,若圆坯弯曲程度较大,探伤时探伤探头的振动就会增大,容易产生噪声。此外,虽然在探伤探头前后设有导向滚轮,但为缩短端部的不敏感区域,在探伤时其中一侧的导向滚轮会处于脱离圆坯的状态。此时,用于保护磁化轭的硬质合金轭套等会与旋转的圆坯接触,因振动也容易产生噪声。因此,研究了一种设备结构,既能够缩短圆坯端部的不敏感区域,又能抑制噪声影响,实现对圆坯端部的探伤。
漏磁探伤仪通过设置轭滚轮代替轭套,使探伤探头能够跟随圆坯的旋转,从而起到防止振动的作用。采用轭滚轮结构后,大幅降低了圆坯端部探伤时因噪声导致的误判检查发生率。
4结语
在方坯厂的表面缺陷探伤工作中,实现了探伤性能的有效提升,具体措施包括:1)将涡流探伤仪更换为漏磁探伤仪,提高了信噪比;2)同时使用Y方式和θ方式,提升了对自然缺陷的检测能力;3)将轭套滚轮化,改善了端部跟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