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耗电像“吞金兽”,故障停机还打乱生产节奏。在炼钢事业部生产管理中,这类问题往往是降本增效的“硬骨头”。最近,该部公辅作业区用一场精准的设备技改,不仅啃下了这块难题,还交出了年省电费16万、生产效率提升15%的亮眼答卷——这正是精益管理从理念落地为实效的生动缩影。
设备技改显效益找问题
公辅作业区的方坯浊环水水池,之前配了2台45KW长杆泥浆泵。这几台设备看似“勤恳”,却藏着让生产团队头疼的“双高”问题。耗电高:每台泵45KW的功率,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日积月累下来,电费账单成了不小的负担;成本高:设备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一旦出故障,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维修,买备品备件的费用也不少。更关键的是,频繁停机维修会直接打乱生产计划,隐性的停机损失难以估算。
改方案面对痛点,事业部没有盲目整改,而是紧扣精益管理“消除浪费、持续改善”的核心,立刻组建了技术骨干专项攻关小组。组员们扎进生产一线,整整1个月蹲点监测:每台泵的功率消耗、故障发生时间、维修时长……这些关键数据被一一记录、分析,摸清了设备运行的“底细”。之后,小组反复对比多种改进方案的可行性与性价比,经过多轮论证,最终敲定:将2台45KW长杆泥浆泵,换成2台37KW节能自吸泵。方案确定后,技术团队紧锣密鼓推进更换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确保安装精准、安全。仅用一周,2台节能自吸泵就完成调试,顺利投用。
收成效这场看似简单的“换泵”,带来的效益却实实在在。电费大减负:单机功率减少8KW,按日均运行24小时、工业电价0.77元/KWh算,2台泵一年能省约16万电费,相当于给企业多赚了一笔“纯利润”;维修大松绑:节能自吸泵结构更紧凑、设计更合理,投用至今没出过一次重大故障!维修频率直降近70%,维修师傅不用再围着老泵“救火”,能腾出时间保养其他设备;效率大提升:停机时间少了,生产节奏稳了。据生产部门统计,技改后该区域生产效率提升约15%,原本可能延误的计划,现在能顺顺利利推进。
从“老泵耗电愁”到“新泵省又稳”,这个小项目完美诠释了“小改进、大效益”的逻辑。它不只是一次设备更换,更是精益管理的落地实践——通过精细化选型,精准解决“浪费点”,最终实现“降耗、提质、增效”三重目标,也为其他作业区的技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