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随着油气田勘采逐步转向海洋深水、陆地深层和非常规的“两深一非”接替资源开发,对油气用高端特殊钢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金属导报》与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大冶特钢联合推出“油气用高端特殊钢研发与应用”专题,探讨我国油气用特殊钢的研发、应用成果并着眼未来,以期为国内外重大项目保驾护航,助力全球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增长,油气田的勘采向深层深水、高温酸性等方向发展,井下钻采环境变得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塔里木、长庆、四川、华北、江汉等区块主力油气田均存在严重的CO2腐蚀及更为严重和复杂的CO2+H2S+Cl综合腐蚀,且开采深度越大,温度和压力越大,每往地下深100m,温度就会提高约2℃,万米深井的井下温度达200℃以上,高温高压酸性环境下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风险急剧增大。因此,井下使用材料不仅要求高强度、高韧性,同时还要求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等优异性能,研究显示,井下钻探工具70%的失效与材料的应力和腐蚀有关。
面对复杂的勘探开发对象,加强深层深海、高温、酸性环境井下钻井工具的攻关,加快国产关键核心技术和材料攻关显得愈发重要,为此,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简称:大冶特钢)不断推动原创技术研发,追求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复杂苛刻油气田环境钻采用钢管产品的突破和引领。
大冶特钢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超纯炼钢、热处理调质等革新性工艺,攻克了超高强度套管、钻杆、钻具的耐高温、耐冲击、耐腐蚀等难题,实现了上述钻采工具用管的升级和创新。
1.1 高强高韧钻杆用管
国内超深井、特深井目前主要使用S135和G105钻杆,少量使用V150钢级钻杆,对于8000m以上的特深井,为了确保钻井安全,钻井需要使用低密度钛合金钻杆或155ksi以上钢级的钻杆。为保证井下操作的安全和可靠性,目前钻井现场工具用材一般要求常温下全尺寸冲击功达到100J及以上,避免出现突然的钻杆管体横截面脆性断裂现象,但随着强度提高,冲击韧性急剧降低。为开发高强高韧钻杆用管,大冶特钢采用超纯净冶炼工艺,通过预脱硫、提高铁水加入量、钙化处理等措施,控制残余元素P、S、五害元素及气体含量,通过钙化处理控制夹杂物形态及大小,使夹杂物控制在15μm以内;成分采用微合金化技术,通过降低碳含量并加入Cr、Mo、V、Ti、Nb等合金元素从而实现晶粒强化及沉淀硬化,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和回火稳定性,设计出屈服强度达到170ksi钢级、室温纵向冲击功达到100J以上、钻杆接头扭转强度较API NC标准提高70%以上的钻杆用材;采用高精度无缝钢管轧制工艺,优化热轧过程中各道次变形量,成形后外径精度达到±0.5%,壁厚精度不超过±8%;采用水作为淬火介质,通过调整热处理过程中内外表面冷却水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钢管调质后强度波动不超过30MPa、硬度波动不超过2HRC,确保产品性能均匀一致。由此,大冶特钢的高强韧钻杆产品具有强度高、冲击韧性好、成本低、高纯净、高精度、性能均匀一致的特点。
1.2 以管代锻钻具用管
用圆钢进行模锻、掏孔、零件热处理等生产工艺存在生产效率低、成材率低、流程长、污染高、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冶特钢充分发挥ASSEL中厚壁轧管机组优势及厚壁管水淬工艺优势,通过分配轧制变形量,可生产壁厚/外径0.30,最大壁厚90mm的超厚壁无缝钢管,以水淬调质无缝钢管的生产工艺代替模锻、零件淬火调质生产工艺,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显微组织和性能均匀性,同时节能环保。
采用ASSEL轧管机,无缝钢管的壁厚不均度在8%S以内;同时通过控制淬火冷却过程中内外表面冷却水的温度、压力及流量,打破了小内孔、大壁厚、高淬透中碳合金无缝钢管不能采用水淬冷却的行业规范及经验,避免内表面出现淬火裂纹,成功生产出壁厚达90mm、壁厚/外径达0.3的超厚壁高淬透性钻具用无缝钢管,钢管调质后屈服强度波动在30MPa内,钢管全截面硬度波动在3HRC以内,同时辅以冷拔等工艺,成功开发出超厚壁高精度4145HM钻铤管、超厚壁4137H钻杆接头、高强韧4330V扩孔器、高强韧V140返井钻机等钻具用管。
1.3 高强度耐腐蚀用管
随着油气田的勘采向深层深水、高温酸性等方向发展,能源用钢由普通合金钢向耐腐蚀、高强度方向发展。大冶特钢从2008年开始研究生产耐腐蚀用管,历经多年研究,开发出一系列耐H2S腐蚀和耐CO2腐蚀的中厚壁无缝钢管。
耐H2S腐蚀方面,通过成分设计,残余元素P、S、五害元素及气体的控制,夹杂物变性处理,独特的热处理冷却技术,产品的夹杂物尺寸不超过10μm、强度波动不超过20MPa,成功开发出80SS、95SS、110SS、120SS、125SS、135SS等系列钢级耐腐蚀材料,最大壁厚达2.5in,产品具有优异的耐H2S应力腐蚀(SSC)性能,可经受至少720h以上SSC不失效,目前最高纪录达3360h以上。
耐CO2腐蚀方面,大冶特钢从2008年开始研究高合金用管,目前已形成系列Cr系马氏体不锈钢钢管产品,通过加入Ti、Nb、V微合金元素,合理调整Ni、Mo等合金元素及N等气体元素,控制材料加热工艺,从而控制析出相的形貌与分布及马氏体不锈钢中δ铁素体析出;采用专利水淬工艺,通过控制冷却水的压力、流量并控制钢管淬火冷却时间等,打破了不锈钢不能水淬的行业规范,开发出13Cr、超级13Cr、超级15Cr、17-4、15-5等高温高压高酸性复杂井下环境使用的系列不锈钢钢管产品,产品最高使用温度达250℃以上,钢级达150ksi以上,低温冲击功达150J以上,壁厚达2.5in以上,形成规模化生产中厚壁高合金无缝钢管生产技术,获得批量订单。
大冶特钢打破了高淬透性合金钢、不锈钢严禁采用油淬火的行业定论,采用水淬火,获得了比油淬火调质更好的性能,为此六大油服公司按照大冶特钢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指标,修改了其采购标准。
大冶特钢突破了冶炼只能采用电炉冶炼的技术标准壁垒,以数据说话,转炉比电炉具有更高纯净度、更低残余和更优性能,改变了过去对转炉冶炼的偏见,壳牌公司因此更改其全球采购规范。
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大冶特钢成功采用无缝钢管生产工艺代替模锻工艺生产钻杆接头,可全规格覆盖,突破了超厚壁调质无缝钢管的最大生产极限,成为全国首家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企业。
大冶特钢开发的95ksi钢级41426耐H2S和CO2腐蚀用马氏体无缝钢管,满足了NACE MR0175耐腐蚀要求,打破了日本对该产品的垄断局面,替代进口并实现批量出口。
大冶特钢开发的125ksi钢级耐H2S腐蚀用特种合金用无缝钢管,为此类钢种能生产的最高钢级,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油服认证的产品。
潜心研发造就科技成果,创造专利价值。大冶特钢油气用管高合金类产品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热处理技术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大冶特钢生产的13Cr、S13Cr等系列产品,在同等强度状态下较国外产品低温冲击韧性平均高约20-40J;4137H钻杆接头产品,与模锻生产工艺相比力学性能更均匀一致,截面硬度波动不超过25HBW;系列耐H2S腐蚀产品,较国内外同类产品可生产范围更全,最大壁厚达2.5in,同时产品夹杂物更细小弥散。
通过成果转化,大冶特钢在油气田钻井和完井工具用管领域成为业内标杆,产品占据北美进口完井工具用管70%以上份额,钻井用管占据国内60%以上市场份额,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形成钻井和完井工具用无缝钢管批量生产能力;为我国油气钻采提供了优质材料,为复杂工况下油气钻采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替代进口并实现批量出口,实现高寿命、低成本、短流程的井下装备用钢国产化;成为国内唯一通过斯伦贝谢等六大国际油服公司认证的企业,实现20万吨/年的产能,树立了公司品牌,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放眼未来,大冶特钢将紧跟国际发展形势及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部署,用新思路、新方法坚守和引领绿色制造,积极关注未来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趋势。针对材料开发,大冶特钢将由目前普通合金钢向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等材料发展,聚焦不锈钢、镍基合金等高温耐腐蚀材料;针对生产工艺,将进一步拓展以管代锻的生产工艺,形成绿色制造新产业;针对制造装备,将由目前的模铸工艺向连铸工艺发展,以新装备为载体推动材料发展。(万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