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19日-20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协办的“2023钢铁行业新能源+储能大会成功”成功召开。大会主题为“新型能源体系 储动钢铁未来”。 本次大会得到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点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科大数字(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关村不锈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大力支持,各大媒体给予广泛关注,以下为《中国冶金报》对本次大会的相关报道。 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中国冶金报 罗忠河 “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新能源+储能,是促进钢铁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钢铁等传统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10月19日,在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协办的2023钢铁行业新能源+储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在开幕致辞时点明了发展新能源+储能对于钢铁等传统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意义。 与会嘉宾围绕大会主题“新型能源体系储动钢铁未来”,共同探讨新能源及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发展之策、挖掘应用场景,为新能源+储能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新型能源体系? 钢铁行业是耗能大户,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11%左右。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长流程为主,煤炭、焦炭占行业外部能源总量的90%左右,电力占6%。面对“双碳”压力,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统计的情况下,新能源+储能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钢铁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助力。那么,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新型能源体系,自然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在做主题报告时认为,在“双碳”目标下,应把握“十四五”关键期和窗口期推动能源转型,大力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废能再利用也同等重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在做主题报告时指出,从能源转换与利用链分析,热能处于能量转换与传输的核心。在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一次能源到终端用户的能源转换次数越来越多,每一步转换能源都有损失,绝大部分变成热能,因此废能利用非常关键;即使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中,废能再利用也同等重要。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在致辞时介绍,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煤电,未来非化石能源消费仍将加速增加,预计到2030年占比达到25%,到2060年达到80%。“在这场因影响深远的能源变革中,新能源及储能将愈发重要。钢铁行业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主体,应当顺势而为推动能源转型,即协同用好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实现从节能向用能转型。”他特别强调。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忠军在致辞时说,新型能源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钢铁行业能源转型正在持续推进,面临着新能源应用带来的用能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问题。他呼吁,要加快能源与钢铁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更多新能源+储能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携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助推钢铁行业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冶金规划院总设计师熊超认为,钢铁能源转型按照时间和能源种类两个维度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一次能源使用阶段(以节约优先为特点)、二次能源利用阶段(以提高效率为特点)、新旧能源混用阶段(以协调互补为特点)、未来能源通用阶段(以联通共享为特点)。现在,我国钢铁行业正在由二次能源利用阶段走向新旧能源混用阶段。“在这个关键转型期,需要统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协调互补,在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基础上,以储能系统为支撑逐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和消纳,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能源体系。”他指出。 中冶赛迪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朋在做报告时认为,我国钢铁工业以长流程为主,如果想把碳排放减下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进行减煤、用电、加氢的过程,即把传统的长流程置换成电炉短流程或者氢冶金技术。他提出,要从系统流程角度出发,重塑钢铁工业能源利用理念,建立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能源系统与技术体系,强化新能源—储能—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加持,将钢铁企业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管(控)”耦合起来,实现钢铁企业多能互补、区域平衡、动态优化和基于“峰谷平”的储用一体化。 新型能源体系如何构建? 对于如何推动钢铁工业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会专家认为,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合理有序推进不同技术路线的研发和推广。 丁志军指出,要把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作为我国工业领域高比例应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大力促进新能源、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同时,他还指出了下一步应重点开展的3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储能产业。制定发布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在钢铁等重点用能行业推广一批高效、低成本的新能源、储能技术。二是逐步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范围和场景。在钢铁等重点行业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遴选发布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并予以推广,推动新型储能和新能源协调发展,促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协同。落实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针对如何以新能源和储能助推钢铁行业能源转型变革,范铁军提出了3点建议:其一,从行业自身角度,拓展储能应用范围和场景,建设绿色微电网,以储能系统为支撑逐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和消纳,构建以“绿电+绿氢”为核心的能源系统,加上氢冶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其二,从产业协调角度,积极与新型储能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钢铁—钒产业—储能产业”产业生态圈。其三,打破以往能源、电力、钢铁、建材等各行业之间泾渭分明的格局,充分发挥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 干勇认为,储能技术的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氢能的发展是储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时间、空间转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将成为拓展电能利用、应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支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的最佳技术途径之一。“当务之急是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的氢体系。”他这样指出。 丁玉龙认为,随着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未来储能技术作用重大。如未来超级基础能源设施——基于连续和离散的区域性高度柔性能源网络将提供多能源服务,其中储能的角色非常重要。“储能技术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他强调。 “每家钢企都应该以《钢铁行业能效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下称《方案》)为总纲,结合自身特点,制订自己企业《能效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熊超呼吁钢企积极参与实施极致能效工程。他建议,近期应将主体工序能效达标杆作为相对迫切的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相关政策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制订的《方案》,以及“三清单、两标准、一数据系统”的总体部署来积极完成。今后要在主体工序能效达标的基础上,从余热深度回收及梯级利用、能源网络分布式耦合优化、煤气发电能效(自发电)提升、跨行业协同与能源介质耦合等多维度进行系统能效提升;更应高度重视能源结构优化,充分利用钢铁余热余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尝试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多能互补用能体系和多能存储的储能系统。此外,他还建议,钢企要积极跟踪和关注氢储能技术的成熟性及经济性,研究未来能源通用阶段构建以“绿电+绿氢”为核心的能源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原院长王立介绍了空分—液化空气储能工艺的设想和钢铁行业储能规模化潜力,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程兴德分享对钒电池储能产业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的思考,建龙集团能源首席专家洪华介绍了建龙集团在新能源应用及能源转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邢至珏分享了其新型储能技术在钢铁能源转型中的应用及实践。作为承办方的东方电气,该集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剑绵、东方设计综合能源事业部副部长黄璟、东方锅炉综合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唐豪杰、东方氢能氢能产业技术中心副主任陈明、东方电机环境与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智勇等分别介绍了东方电气各自板块在新能源、储能、节能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工程应用情况。 来自工信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钢铁企业、能源技术公司、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媒体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约300人参会。冶金规划院院长助理赵峰、东方电气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雷建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