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023年第三届钢结构及制造业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太湖皇冠假日酒店举办,陈洪冰应邀出席发表致辞并作题为《新技术时代桥梁及船舶用钢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陈洪冰致辞时表示,江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省,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江苏既是钢铁强省,也是桥梁和船舶强省,在钢铁、桥梁、船舶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与全球竞争力。本次论坛不仅从生产、贸易、终端诸多维度深入探索产业链背后运行规律,还将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就,进一步开展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必将能为上下游产业链升级新思路,探寻新发展,打造新生态,谋划新蓝图。
陈洪冰通过《新技术时代桥梁及船舶用钢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系统性回顾了新中国桥梁建造历史与桥梁用钢,他指出,未来桥梁用钢要兼顾综合性能、长寿命、特殊工况(海洋大气环境、极寒环境,高原高寒(-40℃)、大温差(80℃)、高辐射、地震灾害等)、交通功能、城市标志、文化创意等要求,大力发展Q500q、Q690qE高强钢技术,推动桥梁向“大跨度、重载荷、高行车速度”方向发展。
陈洪冰概述了船舶制造与船舶用钢情况,指出未来船舶用钢应以液化气体运输船用低温钢(9Ni低温钢、Invar合金)、大热输入焊接用船板、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高止裂韧性船用钢板、海洋平台特厚齿条钢等为主要开发方向,助力船舶建造取得新的突破。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史慧恩处长作题为《钢铁-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升级趋势》专题报告。他指出,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内需主导型产业,是工业化城镇化支撑产业,是周期性产业,是资源型能源型产业,是易受政府调控的产业。今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现状表现为粗钢产量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钢材净出口持续保持高位水平、钢材价格小幅反弹、行业利润大幅下降。未来钢铁行业的工作重点是“1231”:(1)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一根本任务;(2)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3)着重解决行业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三大痛点;(4)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
2022年,全国钢结构加工量达到1亿吨,同比增长超过9%,占全国粗钢量近10%。其中房建结构为主,桥梁占比偏低,桥梁则以大跨桥梁为主,需大力推广中小跨径钢桥和组合桥梁。房屋建筑钢结构占总加工量的60%,其中厂房加工量占房屋建筑钢结构加工量的44%;住宅占比8%,公共建筑占比48%。在钢结构使用的各类钢材中,板材使用占比仍然偏大,型材使用占比仍偏低。钢板占全部钢材品种的66.5%,其中建筑用钢板53.4%,桥梁用钢板占比 13.1%。热轧型钢、冷弯型钢和钢管分别占比14.3%、5.0%和6.7%。高强钢和高性能钢的应用进展较慢。建议从编制跨产业链的钢结构标准体系、规范好优秀案例和示范工程的遴选、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等方面着手大力推广钢结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