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
协会地址 : 南京市御道街58-2号 明御大厦703室
咨询热线 : 025-84490768、84487588
协会传真 : 025-84487588、84490768
解读!国务院专题学习标准化

2025-10-16 08:45:11

来源:学习标准化

浏览129

原标题:从国务院专题学习看中国标准化战略新布局!

国务院!专题学习标准化工作

10月15日,国务院以“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行第十六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作讲解。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张国清、刘国中作交流发言。这次高规格的学习活动,展现了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标准化》平台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分析解读,形成了以下材料,材料内容仅供参考。

一、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李强总理在听取讲解和交流发言后指出,标准是重要基础性制度,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标准的本质属性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标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发展看,标准化始终与工业化进程相伴相生,是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技术基础。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标准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标准通过建立最佳秩序、促进最佳效益,为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技术规则和明确的质量导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从产业层面看,标准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连接点和黏合剂。它贯穿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保障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从市场层面看,标准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技术基础和规则保障。通过消除技术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标准为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奠定坚实基础。李强总理强调的把标准升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正是基于对新发展阶段特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标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关键作用的科学判断。

二、优化供给,建立高效的标准供给体系。李强总理强调,要优化标准供给,坚持急用先行、有序提升,系统推进标准制定修订。这一要求直指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核心环节,为标准供给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优化标准供给,首要是坚持需求导向。标准供给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转型需要和民生保障需求,精准识别标准缺口和滞后领域,实现标准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急用先行”体现的是标准供给的优先级策略。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要优先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标准缺失问题,特别是在新兴技术、绿色低碳、民生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快出台一批急需标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有序提升”强调的是标准供给的质量要求。标准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既要避免标准过低失去引领作用,也要防止标准过高脱离实际。要通过持续的标准升级,带动产业水平和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

系统推进标准制定修订,要求打破传统的碎片化模式,加强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注重标准之间的协调配套,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李强总理特别指出要“强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这为标准工作方法创新提供了新路径。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标准研制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标准供给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三、强化实施,打通标准落地“最后一公里”。李强总理强调,要强化标准实施,坚持严格监督和优化服务并举,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责任清单,注重在产业政策、政府采购、招投标中引用推荐性标准。这一论述系统阐述了标准实施的核心要义,构建了监督与服务并重、强制与引导结合的标准实施机制。

严格监督是标准实施的硬约束。对于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的强制性标准,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强制性标准得到切实执行。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责任清单,就是要厘清责任边界,压实实施责任,形成严密的责任链条。

优化服务是标准实施的软引导。要通过提供标准解读、技术咨询、试点示范等服务手段,帮助企业准确理解和有效实施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推动标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充分发挥其在验证符合性、发现质量问题、促进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

政策协同是标准实施的重要保障。李强总理特别强调要“在产业政策、政府采购、招投标中引用推荐性标准”,这实质上是通过政策工具的协同配合,为高标准提供市场优势,为高质量创造市场溢价,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

这种政策引用的实质,是构建标准实施的市场化驱动机制。当标准成为获取政策支持、赢得市场订单的重要条件时,企业实施标准的内生动力将得到有效激发,从而实现从“要我用标准”到“我要用标准”的转变。

四、提升国际化,参与全球标准治理新格局。李强总理指出,要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交流,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这明确了中国标准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展现了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标准治理的开放姿态。

标准国际化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可以促进国内外贸易便利化,降低国际交易成本,推动中国产品、服务和技术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深化标准国际合作交流,要求从被动跟随向主动参与转变。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更多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同时,要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标准互认,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核心是推动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这意味着要在保持中国标准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加快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对接,提高国内外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国内外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标准环境。

标准制度型开放还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通过扩大标准领域开放,可以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标准支撑。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还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标准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通过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五、改革创新,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李强总理指出,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并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三对重要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家层面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标准管理和行业治理的关系。

这三对关系的处理,触及了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核心问题,为构建现代化标准化治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明确边界、各司其职。政府部门要发挥顶层设计和规范引导作用,定好标准规则的“红绿灯”,守住安全环保的“底线标准”。同时,要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支持企业、产业联盟等市场力量在标准研制上发挥更大作用。这种分工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市场主体最了解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由其主导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研制,可以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提高标准供给的效率和适应性。
处理好国家层面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核心是理顺层级、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厘清各级标准定位,精简标准层级,避免标准交叉重复矛盾。国家层面标准要聚焦基础通用、跨行业跨领域以及涉及全国统一市场的基本技术要求;地方标准则要突出地域特色,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
这种层级安排,既保障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所必需的技术规则统一,又尊重了地方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形成了国家统一规则和地方特色补充的良好格局。
处理好标准管理和行业治理的关系,重点是加强协同、系统推进。要完善统筹组织、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标准化工作与行业管理、产业政策深度融合,形成标准化工作改革合力。标准不能孤立于行业治理体系之外,必须嵌入行业管理的全过程,成为行业治理的技术支撑和规则基础。同时,行业治理也要更加注重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综合以上五点,李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学习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专题学习释放出明确信号:标准不再是隐于产品背后的技术规范,而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
从战略层面看,标准升级已被置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支撑实体经济提质升级,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实施路径看,标准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供给、实施、国际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优化标准供给是前提,强化标准实施是关键,提升国际化水平是方向,完善体制机制是保障。
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标准必将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保障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引擎。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国务院此次专题学习不仅是一次政策宣示,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