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标准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传统的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国家标准制定模式,在面对市场瞬息万变、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已显露出灵活性不足、供给滞后等挑战。为此,面向2025年的国家标准化试点工作,必须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其中,将“团体标准”从市场补充地位提升至全国性战略支柱地位,构建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同发展、二元驱动的新型标准体系,是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一、 战略背景:为何要将团体标准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1. 响应创新速度的“时代要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技术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团体标准由学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具有“自下而上、快速响应”的天然优势,能够迅速将前沿技术成果固化为市场共识,填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前的空白期。
2. 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标准化供给。团体标准源于市场、用于市场,能更精准地反映产业链上下游和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产品与服务迈向中高端,是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升级的有效工具。
3. 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必需”:国际标准的竞争本质是产业生态和规则制定权的竞争。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团体标准,并推动其“走出去”,有助于我国企业和技术方案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先机,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4. 弥补现行体系的“结构性短板”: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侧重于基础通用、安全环保等“底线”要求。而团体标准则可以专注于性能、质量、体验等“高线”引领,两者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一个覆盖全面、层次分明、功能精准的标准化生态系统。
二、 2025试点战略布局:核心任务与实施路径
为将团体标准成功纳入全国性战略布局,2025年的试点工作应围绕以下四大核心任务展开:
任务一:制度创新,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新格局
· 明确战略定位: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框架下,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明确团体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标准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 建立“二元协同”机制:建立快速通道,将成熟、先进、应用广泛的团体标准直接采信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现“市场标准”与“政府标准”的良性互动和双向转化。
· 优化监管与服务: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简化团体标准的备案程序,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基于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的团体标准评价与淘汰机制。
任务二:重点突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试点工作不应“撒胡椒面”,而应精准发力,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
· 核心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模型、6G通信、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新材料等。
· 关键领域:数字经济(如数据要素、平台经济)、绿色低碳(如ESG、碳足迹)、高端装备、智慧城市等。
· 在这些领域,鼓励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和行业联盟牵头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球视野的团体标准。
任务三:能力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的标准化社会团体
· 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遴选一批运作规范、技术权威、影响力大的社会团体,给予政策、资金和资源倾斜,支持其成为特定领域的“标准策源地”。
· 构建开放式工作平台:鼓励团体标准制定过程向中小企业、用户和公众开放,确保标准的广泛代表性和市场接受度。
·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养熟悉国际规则、能够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复合型人才。
任务四:国际接轨,推动中国团体标准“扬帆出海”
· 鼓励中英文同步发布:支持有条件的团体标准同步发布英文版,降低国际认知和采用的门槛。
· 探索国际互认机制:在“一带一路”等合作框架下,积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建立团体标准的双边或多边互认机制。
· 支持“团体标准”走向国际标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将成熟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团体标准,通过适当渠道提交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推动其成为国际标准。
三、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为确保战略落地,需配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1.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参与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设立国家团体标准发展基金,对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国际推广等活动给予资助和奖励。探索将标准创新纳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3. 完善法律法规环境:适时启动《标准化法》修订研究,在法律层面进一步巩固和细化团体标准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4.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案例推广、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提高全社会对团体标准价值的认知,形成“用标准者强,定标准者胜”的共识。
结语
将团体标准纳入全国性战略布局,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顺应时代发展、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系统工程。2025年的国家标准化试点,应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大胆探索,以团体标准为新的增长极,激活标准化体系的“一池春水”。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我们必将构建起一个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引领创新高峰的现代化标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