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是我国首个针对产品碳足迹(CFP)量化的国家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4067:2018,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补充和调整。该标准提供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GHG)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方法、报告要求和指南。
我们从标准使用方(如企业管理者、产品经理、环保专员、咨询机构)的角度,对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进行解读。
一、这份标准是什么?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 “产品碳足迹计算说明书” 国家标准。它告诉你:
算什么? 你的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原材料、生产、运输、使用、废弃回收)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量。
怎么算? 提供了统一的原则、方法和公式,确保大家算出来的结果可以比较。
算完之后怎么办? 指导你如何形成一份专业、可信的报告,并可能用于对外声明。
它的核心产出是一个数字:XX kg CO₂e / [功能单位] (例如:500 kg CO₂e / 台冰箱)。
二、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价值与驱动因素)
使用这个标准不是一项纯粹的合规成本,而是一项战略投资,主要带来四大价值:
政策与法规 | 规避风险,抢占先机 | |
市场需求 | 提升品牌,赢得客户 | |
内部管理 | 降低成本,发现机会 | |
融资与投资 | 获得青睐,提升估值 |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核心实施步骤(行动指南)
整个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阶段,清晰地展示了从准备到声明的最佳行动路径:
阶段一:准备与规划(最重要!)
明确目的:是为了应对客户要求?还是为了内部降本增效?目的决定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成立团队:需要组建一个跨部门团队,包括生产、采购、研发、环保、财务等。
确定产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或战略意义的产品作为试点。
界定范围:
功能单位:想清楚你的产品“功能”是什么?是“制冷1升水1小时”还是“包装1公斤食物”?这决定了比较的基准。
系统边界:画一张产品生命周期的流程图,确定要算哪些环节(通常是全生命周期)。
取舍准则:定一个规则,比如“影响小于1%的环节可以忽略”,提高效率。
阶段二:数据收集与计算(最繁琐!)
收集数据:
原材料上游生产的数据(如:供应商不提供,则需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据)。
电力的排放因子(可采用国家或区域电网公布的平均值)。
生产阶段:电、天然气、蒸汽、燃油等能源消耗量;原料投入量。
公司车辆运输:柴油、汽油消耗量。
初级数据(优先!):来自企业自身的活动数据。这是最体现你公司实际情况的数据,也是最有价值的。
次级数据(补充):当你无法获取初级数据时使用。
选择排放因子:将活动数据(如耗电量)转换为碳排放量,需要排放因子。标准附录F提供了常见温室气体的GWP值。
计算:使用标准中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核心逻辑是:
碳足迹 = ∑ (活动数据 × 排放因子 × GWP值)
撰写报告:按照标准第7章和附录G(模板) 的要求,编写《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报告必须透明,写清楚所有假设、数据来源、局限性。
分析结果:找出碳足迹最大的“热点”环节(如:生产耗电、某种原材料、运输过程)。这里就是未来减排的重点和降低成本的机会!
不确定性分析:说明哪些数据质量高,哪些数据估计成分大,让报告更可信。
阶段四:评审与应用(实现价值!)
鉴定性评审:如果碳足迹结果要用于对外宣传或比较,强烈建议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见标准第8章),以增加公信力。
应用结果:
内部:指导研发、优化工艺、优化供应链。外部:制作环境产品声明(EPD)、回应客户问询、用于市场营销(需符合ISO 14026等声明标准)。
四、给使用方的关键提醒(避坑指南)
不要试图追求完美:100%准确的数据几乎不存在。遵循标准,做到准确、透明、一致即可。重要的是趋势和比较。
初级数据是核心竞争力:自己测量的数据比用数据库的通用值更有价值,更能真实反映你的水平,也更能找到准确的减排点。
关注“热点”:80%的碳排放通常来自20%的环节。抓住主要矛盾,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
软件工具是好帮手:考虑使用LCA(生命周期评价)软件来管理数据和进行计算,能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提前与供应链沟通:越来越多的碳足迹来自于上游供应链,提前与供应商沟通,要求他们提供数据,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总结:
GB/T 24067是企业迈向低碳时代的必备路线图和通用语言。它不仅能帮你应对外部压力,更能帮你从内部发现降本增效的“金矿”。早学习、早实践、早积累数据,将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占据绝对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