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和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发布了《技术、专利与标准联动工作指南》(T/CIPS 009-2024、T/CAS967-2024 )。该指南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创新主体开展技术、专利和标准联动工作经验基础上,为创新主体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工作提供工作流程程序的指导性建议。
这份文件并非一份简单的操作手册。其出台直接对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国家政策,核心目的是要解决中国产业长期存在的“技术、专利、标准”三者脱节的问题:
“有技术无专利”:研发成果未能通过专利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独占权,无法构筑壁垒或实现价值转化。
“有专利无标准”:专利技术停留在纸面,未能融入行业公认的标准中,影响力和收益有限。
“有标准无核心专利”:虽参与了标准制定,但标准中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人的专利,面临“卡脖子”和高昂的许可费风险。
该标准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创新主体构建 “技术→专利→标准→市场” 的闭环生态,将技术优势通过专利固化为权利优势,再通过标准推广为市场优势,最终实现产业主导权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核心逻辑:“三化”闭环
标准通篇围绕一个核心逻辑链条展开,这也是联动工作的精髓:
技术专利化 (Technology Patenting):将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专利申请予以法律固化,形成受保护的私有权利。这是价值实现的基础。
专利标准化 (Patent Standardization):将有价值的专利技术贡献到行业标准中,使其成为实施标准时无法绕开的“标准必要专利(SEP)”。这是价值放大和主导行业的关键。
标准产业化 (Standard Industrialization):通过标准的广泛实施和应用,推动专利技术成为市场主流,通过许可、转让、合作等方式实现商业价值,并反哺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三、关键机制解读:如何实现“联动”?
“联动”二字是核心难点。该标准提供了可操作的机制设计:
1.组织保障机制 (第6章):
打破部门墙:明确要求改变技术、知识产权、标准化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建议设立协同管理机制甚至专职部门,配备联动工作协调人员,从组织架构上确保沟通与协作。
专业机构支撑:鼓励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标准化咨询机构),弥补自身能力的短板。
2.流程协同机制 (第7、8章):
前置介入:强调知识产权人员和标准化人员必须提前介入技术研发阶段(如7.4),而非等技术成果出来后再考虑专利和标准。在标准需求阶段就要同步启动专利布局。
信息闭环:建立了持续的信息反馈循环。例如,标准化人员参会获取的产业动向要及时反馈给研发和IP团队,以调整研发和申请策略(8.3)。
工具应用(附录A):专利与标准对应关系表是极为重要的实操工具。它通过权利要求特征与标准条款的逐一比对,为识别和认定“标准必要专利(SEP)”提供了方法论和证据基础,这是进行专利许可和运营的法律和技术前提。
3.风险管控机制:
贯穿始终的“风险可控”原则,要求在联动前进行调研评估(8.1),在过程中关注专利修改时机(7.4),在后期进行专利稳定性、必要性评估(8.4)。
特别强调“不利用专利和标准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提示企业要遵守FRAND(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防范反垄断风险。
四、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实践启示
1.领军企业
策略:主导型。牵头进行基础原创研发,主动布局SEP,争夺标准话语权。
行动:建立完善的内部联动机制,组建专业团队,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构建强大的专利组合和专利池。
2.中小企业
策略:跟随与聚焦型。避免正面竞争,寻找差异化技术切入点。
行动:聚焦细分领域,将有限研发资源与标准方向对齐,通过联合研发或委托开发,申请关键改进型专利,寻求被纳入标准,或通过许可获得收益。
3.科研机构/高校
策略:转化与合作型。解决“重论文、轻转化”问题。
行动: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与产业方合作,从立项之初就考虑专利保护和标准化的潜力,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标准转化。
五、总结:标准的价值与展望
这份《工作指南》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
提供系统性框架:首次为国家倡导的“技术、专利、标准联动”提供了清晰、系统、可操作的工作框架和实施路径。
统一行业语言与方法:通过定义术语和提供工具(如对应关系表),为行业内不同角色的人员提供了共同的沟通基础和操作方法。
引导创新范式变革:引导创新主体从单一的“技术研发”思维,转向“技术-法律-市场”三位一体的集成创新和战略布局思维。
展望未来,预计将有效提升中国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标准运用能力,推动更多中国核心专利技术写入国际标准,增强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随着该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对于企业而言,遵循该指南不仅是响应政策,更是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