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人工智能 钢铁大模型技术要求》等9项标准讨论会在北京市顺利召开。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东北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常州常宝精特钢管有限公司、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钢研究院、河北天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本钢信息自动化公司、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兮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武汉上善仿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湘钢数智化研究院、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兴云数科技术有限公司、赛克道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瓦特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企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弘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36家单位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上组织对《人工智能 钢铁大模型技术要求》、《人工智能 钢铁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评价要求》2项基础共性类行业标准,以及《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钢铁行业应用场景分类指南》、《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炼钢生产计划排程与调度优化系统技术要求》、《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钢铁企业皮带运行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无缝钢管生产异常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钢铁企业转底炉生产过程优化系统技术要求》、《人工智能 赋能应用 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技术要求》等6项AI典型应用场景类行业标准和《人工智能 钢铁行业大模型评测指标与方法》1项团体标准进行了讨论。在全体专家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标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顺利完成各项议程。该9项标准的制定,将为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钢铁行业积极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在AI技术基础共性标准方面,已开展钢铁大模型、知识图谱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大模型评测等基础性标准7项。同时,聚焦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以需求为牵引,开展了《人工智能 钢铁行业应用场景分类指南》,以及钢产品质量追溯、表面缺陷检测、废钢智能判级、金相智能检测等具体的典型应用场景标准10余项。希望在未来能够吸纳更多的单位加入到标准编制队伍中,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