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在喷射冷却中,影响冷却特性的因素在冷却水侧(喷射时液滴尺寸、液滴射出速度、单位时间及单位面积的流量、液滴温度等)和被冷却侧(表面润湿性、粗糙度、热物性参数等)均有很多。理解这些因素对冷却过程的影响并实现冷却过程控制极为关键。
本研究着眼于这些条件对急冷起始点(淬火点)的影响,在喷射冷却的水流密度、液滴速度、液滴温度之外,还将环境气氛压力作为控制因子,致力于定量把握冷却侧(液体)与被冷却侧(固体)的各类条件对喷射冷却传热特性(冷却速度、淬火点等)的影响。
2试验过程和方法
传统喷雾冷却试验是在大气气氛下进行的,试验中难以排除氧化膜生成、长大对喷雾冷却性的影响。本试验在容器内设置了喷雾冷却装置,可进行各种气氛气体(本试验使用N2气和Ar气)和不同压力(0.1MPa-0.5MPa)条件下的喷雾冷却试验。此外,为了对试样从加热到冷却的气氛进行连续控制,在容器外设置辐射型灯光加热器,图1是环境控制型喷雾冷却试验装置的示意图。
本试验用的试样是直径50mm、高10mm的圆柱形金属试样。在距试样表面1mm下的部位插入直径0.5mm的热电偶,根据热电偶的信息计算试样表面温度。
3试验结果及结论
图2为试样在喷射冷却过程中,不同气氛压力下的冷却曲线。在所有压力条件下,均观测到膜沸腾区域和核沸腾区域,冷却速度的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膜沸腾区域。
当压力为0.1MPa时,达到淬火点所需的冷却时间约为80s;而压力为0.2MPa时,冷却时间缩短至约55s。由此可知,随着压力升高,膜沸腾区域的冷却速度会加快。淬火点温度也随压力升高而上升,但经过淬火进入核沸腾区域后,未观察到压力对冷却速度产生明显影响。
图3是本试验得到的淬火温度与气氛压力的关系。淬火温度是根据喷射冷却中体积流量密度分别为54L/(m2·min)和79L/(m2·min)时的数据估算得出的。作为参考,图中还标注了水的热力学过热极限温度及饱和温度的推算值。
由气氛压力与淬火温度关系曲线图可知,在0.1MPa时,淬火点温度约为220℃;随着压力升高,淬火点温度也随之上升,在0.5MPa时达到约310℃。此外,喷雾冷却水的体积流量密度从54L/(m2·min)增加到79L/(m2·min)时,由于冷却水量增多,到达淬火点的时间缩短,但淬火点温度没有大变化。Cai等人的模型将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的温度定义为淬火点温度,可以较好地推算淬火点温度。
喷雾冷却试验是用水对试样进行冷却的方法,除了喷射水带来的传热(Qspray)以外,试样还因气氛气体自然对流(Qnc)和辐射(Qrad)进行散热,所以,试样的全放热(Qtot)为Qtot=Qspray+Qnc+Qrad。
图4展示了通过试验以及基于液滴碰撞模型的分析所得的、各传热形式在试样总散热量中所占的比例。纵轴为传热量,横轴为被冷却金属试样的表面温度。由图4可知,喷射水带来的传热占总传热的80%以上,正如预期的那样,试样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主要通过水传热实现冷却。
研究气氛压力的影响发现,当气氛压力从0.1MPa增加到0.5MPa时,总传热量提高了约1倍。即使气氛压力升高,通过自然对流和辐射的传热量也未发生显著增加,传热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喷射水传热的提升。这是由于气氛压力升高使饱和温度上升,进而导致蒸汽膜变薄所致。
进一步研究膜沸腾区域内单液滴的传热量发现,实际情况中液滴与表面并非完全被蒸汽膜分隔,即使在膜沸腾区域,也会暂时发生局部的固液接触,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接触对从表面到水的传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